Good Luck To You!

开云体育亚洲官网-比赛临近尾声,紧张气氛笼罩全场

NBA 37℃ 0

  

  随着201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在自2000年起的这17个年头里,日本人已经摘取了17个诺奖的桂冠!

  至此,日本已经有25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2个为自然科学奖。日本获得自然科学奖的人数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

  ……

  在日本经济衰退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着

  被我们低估的日本。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的科技成就?

  

  首先当 然是政府重视。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计划(2001—2005年)里日本明确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其次,是日本人令人敬佩 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当然还有科学家们的 勇气、坚韧、正直、谦逊,以及 对这个世界无比的热爱和对真理发自心底的敬畏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中收获成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 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 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No.1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

  

  爱上自然,爱上科学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 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 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No.2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 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 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No.3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我家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 “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 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No.4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空间较大

  

  战后日本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

  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

  日本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企业也热衷于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而这一切制度或措施都 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No.5 越研究,越对生命好奇,越有谦卑感

  

  向死而生

  邻国日本井喷式收获诺贝尔奖背后的原因令各位家长,而近日,有着“科研女神”称号,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颜宁在《开讲啦》节目中的一席话也发人深省。

  对于科研,颜宁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

  1. 科研从基础研究到产生疗法 是漫漫长路

  颜宁同时也辟谣了”饿死癌细胞“的言论。她表示,从基础研究到药物上市,需要十几二十年的过程,没有那么容易。

  2. 做科研, 细节决定成败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智商高,而是用心。

  3. 越研究,越对生命好奇,越有谦卑感

比赛临近尾声,紧张气氛笼罩全场

  好奇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对于人生,颜宁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验:

  1. 金钱不能成为衡量幸福感的标准

  学生问颜宁,相比《欢乐颂》里面的安迪,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名望更高,而她却赚了那么多钱,你不会感觉不平衡吗?颜宁回答,她赚那么多钱,就一定比我幸福吗?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是看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人都是向死而生,世界一直是公平的。

  2. 挫折磨炼内心,相信前途光明

  越年长,越经不起挫折。因此,你遭受的挫折越早,可能对你的整个人生更有好处。颜宁回忆起自己在美国求学的痛苦经历,至今难忘,而这也成为了自己的一笔财富。

  3. 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没有必要再弱项上逞强,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财富不足,智商可以弥补。

  4. 人生是自己的,要能 承担各种后果

  自己的选择是无悔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邻国的教育体制和优秀科学家的人生感悟,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十一小长假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第一扣”上一期文章,努力摆脱节后疲劳,赶走“节后综合征”吧!

比赛临近尾声,紧张气氛笼罩全场

  (转自:第一扣)

  感谢关注南方未名官方微信——粤教动态

  欢迎来稿,选优刊登(邮箱:3244928895@qq.com)

  支持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北大未名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中心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